第352章 试探-《汉骑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李信脸上虽然堆满了笑容,但是心中却是深深的叹了口气,无论是老奸巨猾的石元直,或者是一肚阴谋诡计的宋献策,更或者是老成谋国的张春、采飞扬的张采或者技术流的孙元化,在这个时代都是杰出的人物,可是他们的见识也都是有限的,将目光都是钉在土地上,哪怕这件事情有利于天下姓,他们也只是有限的支持自己。

    不过不管怎样,自己的计划还是要实施的。就算这些人反对也是一样,正是如同张春所说的那样,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,自己只是安居一隅,若是这个时候实行摊丁入亩等手段,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反对,要知道,现在坐镇天下的,看上去是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,但是实际上还是读书人,他们正做着县令、知府等等,甚至掌管着军政大权,得罪了他们,或许李信也只能窝在草原上,做着一个藩王了,甚至连藩王都做不成,但是若是能取得天下之后,那就不一样了。就算这些人都反对,也阻拦不了李信的脚步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他不得不佩服张春,这个老家伙,看上去都是要死的人了,但是看东西却往往是一针见血,建议让自己统一天下之后再做打算。到那个时候,就算是有人反对,也出了不什么大事。

    “这段时间,我们还是要对朝廷恭敬一些,让他们派些读书人来。我们的俸禄可以调高一点,高于朝廷一半。”李信大笔一挥,大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侯爷英明,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。”石元直点了头,张春等人也都露出喜悦之色,千里做官只为财,但是明朝不同于宋朝,宋朝的官员很有钱,加上福利甚多,可是在明朝就不一样了,明朝的官员俸禄很低,根据洪武二十五年,重定内外武官岁给禄俸之制。正一一千四十四石,从一八八十八石,正二七十二石,从二五七十六石,正四二十石,从一十二石,正四二八十八石,从四二五十二石,正五一九十二石,从五一六十八石,正六一二十石,从六九十六石,正七九十石,从七八十四石,正八七十八石,从八七十二石,正九六十六石,从九六十石,未入流十六石。代官俸之薄在历史上是有名的,明于慎行的《谷山笔尘》记载:五代北汉时宰相月俸仅“缗”(一缗为一千钱),“较之唐末已为减矣”,而明代“乃今一统之盛,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,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。”

    尽管这只是明面上的俸禄,这些官员们私下里还有不少的收获,但是不管怎样,俸禄还是很少,迎来送往的,四处打点,四处钻营,这些都是需要钱的,自家俸禄只有那么多,不贪污到哪里来弄呢?就算是私下里还有经营,但是钱多还是好事。一些正直的官员,不屑于那些勾当,所以过着穷苦的日。比如海瑞,海瑞担任浙江淳安县的县令时,穿的是布袍、吃的是杂粮,即使这样,要填饱一家人的肚,还要靠老仆人种菜来补充。海瑞的母亲过生日,买了一回肉,这事立时传遍浙江官场,连总督胡宗宪都觉得稀奇,说:“听说,昨天海瑞为母亲祝寿,买了二斤肉。”可见,以当时一个县令的合法收入,要买二斤肉吃都是很希奇的事情。

    李信这个时候要增加官员的俸禄,可以说对于那些穷苦的读书人,又不想钻营贪污的官员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消息,或许不会吸引那些有气节的人前来,但是也能说明一点,李信对官员们还是很不错的。

    “拉拢官员前来自然是好的,若是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前来,那就更加的不错了。”李信又说道:“本侯准备在草原上兴建书院,由本侯出资,让草原上的少年一边习武一边读书,让他们认识我们的汉字,习我们的化,草原上不仅仅是出精兵,还会出读书人。数十年后,草原上尽是说汉语,写汉字,一旦做成了这件事情,我们也算是青史留名了。”

    “属下代天下读书人多谢主公了。”张春、张采、孙元化等人双眼一亮,赶紧站起身来说道。只有石元直和宋献策二人相互望了一眼,双目中一丝惊骇一闪而过。

    看上去,李信是在传播汉家明,但是实际上,李信是在灭绝蒙古人的化,也许余年之后,蒙古这两个字也只是流传在传说当中,原本桀骜不驯,时刻威胁着中原的草原人,也会认为自己是汉人。这要比灭族更加可怕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