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又到一年一度科举。 今年科举制度,又有很大的变动。 年中的时候,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。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、震动全大唐,震动天下每个读书人,李世民步子迈得很快,几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。 大唐科举新制拟定,昭告天下。 以前的科举,不过是朝廷组织的一场考试,既无完善的制度保障,也没有深入至州府县,这种科举,更多是一种形式。 这完全可以理解,任何一个制度,在实施之创,就得考虑它能到广泛的拥护,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。 而显然,李治给李世民提出的建言,李世民全盘接受了,而后依靠这个方针,选择扩大科举规模; 此新制将在一年后实行,终究,要给大唐学子们一个适应时间。 以后科举分为了县试、乡试、会试三个等级。 和以前举荐制不同了,任何人想要高中进士,就必须先进行县试、州试和乡试,此后再进行会试。 中县试者,为童生。 中州试者,为秀才。 中乡试者,为举人。 中会试者,则为进士。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。 从秀才开始,高中者就有了功名,得了功名,便有了一定梯级数额的田亩免除赋税权力,但也仅此优惠而已。 功名至举人者,即可授官,自九品而始,授予实职。 而至进士者,自七品而始。 又规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,若无举人功名,除皇帝特旨,不得升任,至于二品以上,那肯定得是进士及弟了。 所有考试,俱都统一,除了必要经史文章、诗词之外,竟还考算学,以及一些常识知识,即所谓通识。 题目出自论语、春秋,经史文章有字数规定,内容要求既要切合经义,又要议论当今政事,并且还限定了文体。 其实这样的科举,已经非常类似明清科举。 终究大唐大部分读书人,还是以熟读经史为主,若是不将这个作为考试主要内容,只怕天下非要大乱不可,从某种程度而言,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,终究你不能马上就把科学知识作为主考内容吧。 当然,作这样文章,也不全然没有用处。 实际上,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,你要熟读四书五经,同时又能熟练运用文字,同时还要有足够智慧,当然这只是前提。 结果则是,在短暂时间之内,作出一篇有论点、有论据的锦绣文章。 所以,但凡能考中的人,无一不是学富五车、富有智商之人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