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   寻找范宽签名-《收藏纪元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说到这里,不知道他想起了什么,半晌沉默不语。
    “师父,那鉴古的第三重境界是什么?”
    常闲忍不住问。
    “鉴古的第三重境界……”
    老人肃然道,“就是变化气质!”
    气质?
    老人解释道:“北宋张横渠提出复归天性,所谓的“为学大益,在自求变化气质”,就是后天的学习与道德的自我修养来改变气质之性。”
    “朱晦庵也以为,人之为学,却是要变化气禀,反之者,修为以复其性,而至于圣人也。”
    张载张横渠常闲是知道的,“为天下立心,为生民请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天下开太平”之“横渠四句”横贯千年,气贯长虹,为读书人之圭臬。
    朱熹朱晦庵就更加不用说了,别说常闲这文科生,就是理科生都知道这位老夫子。
    但涉及到张载的“气学”和朱熹的“理学”,常闲同学就有些含糊了。
    看着常闲皱着眉头,似乎无法理解,老人凝神一想,道:“我去拿点东西,你在这等会儿。”
    过不多时,老人拿了两卷画儿过来,常闲打开一看,嚯!溪山行旅图!
    这画就不用多说了,北宋范宽的名作,范宽被誉为“画山画骨更画魂”,而这幅《溪山行旅图》也被称为“宋画第一”。
    说起这幅画,还有个趣事。
    这幅画尽管在右上角有董其昌题的“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”,但因宋画多穷款,而且这画在明代以前的流传轨迹无从可考,所以屡有质疑之声。
    直到1958年,彼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在画迹边角处,从隐蔽在怪石丛林中,大海捞针似的寻觅到“范宽”二字,这才拨开迷雾,得到实锤。
    如今,前去博物馆探寻《溪山行旅图》真迹的游客们,每每都要“寻找范宽签名”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眼前的这幅《溪山行旅图》是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。
    第(2/3)页